采用一种方法就能对所有杂质进行检测,成功解决替比培南酯中杂质个数多、差异大、难分离、不稳定的难题——这只是扬子江药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、药物研究院研究员周坤交出的一份“小作业”。

  周坤,这位有着“拼命三郎”称号的新品研究员,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扬子江药物研究院,甘当一名普通的“研发新兵”。多年的刻苦钻研、技术攻关,使得他很快崭露头角,成长为研发一线的一名“尖兵”。不久前,周坤参与开发的某新品荣获江苏省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。

  虚心求教

  2002年8月,周坤加入扬子江药业集团,被分配到药物研究院担任新品研究员,先后在中药提取与制剂、化学药制剂等岗位从事研究工作,现为药物研究院分析所研究员,负责新品检测方法开发与验证、质量标准建立等工作。

  刚到集团药物研究院工作时,周坤所做的工作只是辅助性的,虽有本科的专业知识基础,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,尤其是对于新品研发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,他是“门外汉”,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天生不服输的周坤,从零开始,从头做起,以“多问、多学、多思考、多试验”作为工作座右铭,潜心进行摸索。遇到问题,他就虚心向同事请教;碰到难题,他就向书本请教。在开始一项工作时,他先要在脑海里想清楚,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,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。在做实验时,他胆大心细,仔细验证每一步操作,绝不凭“想当然”做主观臆断。一个人做不了的事,他就和同事商量,集思广益,共同攻关,完成科研任务。凭着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闯劲,周坤一步步成长起来,从最初的辅助性工作,到单个项目的检测,再到负责制剂处方工艺设计、中药提取纯化、产品中试放大,一直到独立进行3.1类新药项目质量研究,每一步他都走得从容、坚毅、果敢。他努力以青春的热血和汗水,铺就事业的成功大道。

  攻克难关

  “遇到难题,决不能打退堂鼓,要追根溯源,直到解决为止。”这是周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在新药研发工作中,周坤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钻研精神,不达目的绝不罢休。近两年来,他参与了4个3.1类化学药新品的研发,建立了6个检测方法、1个品种的质量标准,完成了1个品种的申报生产、2个检测方法的验证。

  项目A是一种治疗阻塞性肺炎的新药,产品中存在的杂质有近10个,且性质差异大,与有效成分难分离。为建立有关物质检测方法,周坤对检测条件进行反复的筛选与考察,周末也不休息,加班加点地进行攻关。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,他根据原料、小试和中试工艺杂质的变化,对项目A有关物质检测方法进行了3次开发,最终确立了中试产品的检测方法,保证了合成工艺小试、中试研究的顺利进行。

  项目B为一种新的炭青霉烯类药品,其杂质的种类和数目较多,建立检测方法难度很大。为了能将所有杂质检出,同时增强样品的稳定性,周坤通过筛选5种不同类型的色谱柱、近20种流动相条件,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科学的检测方法。其建立的检测方法既缩短了分析时间,确保了杂质的检出,又保证了样品的稳定,节约了成本,提高了检测效率。

  周坤在接到项目C时,只剩下1个半月的时间,却要完成降解杂质、非对映异构体、基因毒性杂质等多个项目的研究。在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情况下,他毫不退缩,一方面通过液相色谱方法进行研究,一方面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降解杂质,成功地解决了基因毒性杂质含量小、干扰成分大、不易检出的难题,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基础上,其研究工作也达到SFDA、ICH、FDA的最新要求。

  岁月不居,天道酬勤。在科研开发上,周坤与探索同行,与付出结伴,在平凡的岗位上,为新药的研发和质量的提升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。